快速,高质保障,诚信合作放心交易保障双方利益
手机微信号19373860960(佳诚)
客服QQ:775451228
手机版

首页  >>  学院资料  >>  天津学校毕业证样本
中国传媒大学毕业证样本
发布时间:2020-11-16 浏览:

中国传媒大学与腾讯微信联合主办非遗数字化传播论坛

 中国传媒大学20121 拷贝.jpg


11月3日,中国传媒大学与腾讯微信联合主办的“非遗数字化传播论坛”在北京举行。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钟建波、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段鹏以及腾讯微信相关领导出席论坛并致辞。国内文化领域的专家学者、非遗传承人代表以及腾讯微信团队工作人员围绕“非遗数字化传播”议题进行了专题研讨。

会上,中国传媒大学与腾讯微信联合全国十余个省级非遗保护部门共同启动了“非遗薪火计划”。该计划将邀请全国各级非遗传承人入驻微信视频号,开展非遗短视频传播力提升公益项目,推动非遗相关视频号与公众号、小程序、直播、小商店等数字化工具结合,赋能非遗市场价值孵化与开发,助力非遗迈入全民数字化传播时代。

段鹏副校长在致辞中指出,要实现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必须实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非遗的文化价值和现实功用。他认为,微信等社交平台为用户提供了一个更便捷的沟通渠道,通过微信搭建的强大社交体系,能够迅速对接每一个人的信息渠道,这将实现前所未有的文化传播方式,从而有力推动非遗的传承和发展。他还表示,中国传媒大学将积极发挥自身在传媒领域内的学科优势以及在文化发展研究方面的影响力,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作出应有的贡献。

腾讯微信市场部相关负责人在致辞中提到,自微信2011年面世以来,得到了大家的关注和支持,随着活跃用户突破12亿关口,从公众号到小程序、小游戏到现在的微信视频号,微信生态当中一直有非遗创作者的身影,非遗在微信的助力下被更多人了解和发扬光大。未来,微信将持续提供各种工具支持,与中国传媒大学一起为非遗保护事业贡献更多和更大力量。

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钟建波在致辞中谈到,非遗传播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和发展的重要途径。疫情防控期间,非遗数字化传播发展迅速,这也让人意识到了促进非遗数字化传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他对中国传媒大学非遗传播研究中心在疫情期间举办的“非遗新媒体传播在线培训班”给予了高度肯定,认为本次在线培训为未来非遗数字化传播开了个好头。他还对中国传媒大学和腾讯微信的合作予以厚望,希望非遗传播研究中心能进一步加强非遗传播研究,为非遗保护提供有力的学术支撑,也希望腾讯能继续支持非遗的保护和传播,让广大非遗传承人获益,从而促进非遗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促进全民共享非遗保护的成果。

本次论坛分为主旨论坛和圆桌论坛两个部分,在主旨论坛环节,国内文化领域的专家学者、非遗传承人代表以及腾讯微信团队工作人员围绕“非遗数字化传播”议题进行了主旨发言,从不同视角对非遗数字化传播进行理论剖析、实践分享与案例解读。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提到,非遗的核心价值是活的传承,非遗的技艺和其承载的文化观念都是通过人传人的方式得到传播,微信也是如此。微信具有传播传扬和传承传颂功能,让互联网和非遗的连接变得更加具有活力。张教授还提出关注Z世代,微信若能让非遗走进生活在网络时代的年轻人心中,恰恰就是对非遗的活态传承。

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兰静从数字化保存非遗、数字化传播非遗、数字化虚拟非遗、数字化传承的思考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他将目前的数字化传播非遗分为网络展示空间和互联网新媒体两种方式,并指出数字化虚拟非遗是一个新的发展趋势,非遗虚拟现实系统集合了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知集合,为参与者提供了具有沉浸感的非遗体验。兰静最后也提出,非遗的口传心授是无法取代的,数字化削弱不了非遗的魅力,只能是为非遗增添光彩。

上海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王佩瑜老师以视频的方式分享了京剧传播的观点,她从非遗传播实践者的角度,表达了对年轻一代参与京剧艺术传承和非遗传播的希望,呼吁大家通过微信视频号把非遗分享给身边的人,以实际行动把非遗发扬光大。

苏绣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姚惠芬女士作为非遗传承人代表分享了苏绣在传承传播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她在做的新尝试。她表示,短视频让苏绣从静态走向动态传播,使苏绣在大众面前更加鲜活。她从自身的短视频传播经验出发,呼吁全国非遗传承人既要埋头创作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拥抱互联网和新媒体,把优秀的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

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宋俊华教授提出数字非遗有玩具模式、镜子模式和艺术模式三种模式,认为数字非遗存在意义、伦理、技术和知识产权等方面的风险,传承人在多主体互动中容易被边缘化,失去自主进行文化表达的机会,并且就数字非遗的风险防范提出了四点建议:坚持非遗伦理、弘扬契约精神、对话协作以及因类施策。

在主旨论坛的最后,微信团队张伟伦先生发布了微信视频号“非遗薪火计划”。他从微信生态出发,介绍了微信视频号在非遗数字化传播中的独特作用。

圆桌论坛环节围绕“让非遗拥抱互联网”的主题展开,该环节由文化和旅游部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副主任荣书琴主持,由非遗保护部门负责人、非遗传播领域专家学者、腾讯微信相关负责人及非遗短视频传播优秀实践者参与讨论。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处长张雪芳和大家分享了河北省运用互联网传播非遗的三个典型案例;北京电影学院数字媒体学院书记叶风认为,非遗可以带领人们找到文化的根,我们在保护非遗的时候,保护的是其背后的信仰、价值体系和审美;微信团队的王云海先生围绕微信团队“做对用户有价值的事情”这一观点展开探讨;湖北省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张晓慧提出,非遗的文化价值以及它背后承载的历史价值,不仅仅可以为社会带来精神文明,也可以实现经济价值;魏氏柳编魏福庆老师站在手艺传承人的角度讲述了微信视频号带给他的惊喜,分享了自身运用视频号进行非遗传播的成功经验。

论坛最后,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艺术管理系主任、非遗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杨红老师对本次论坛进行总结。她提出,被保护的“非遗”如今成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展现出了自身独特的力量,而这种力量的孕育、发挥都离不开参与非遗保护、传承与传播的社会力量。中国传媒大学及非遗传播研究中心将继续充当好良媒的角色。

本次“非遗数字化传播论坛”旨在搭建非遗保护部门、非遗传承人与社会力量之间沟通合作的桥梁,希望未来非遗领域能更好地对接微信视频号等数字化传播工具,提升新媒体传播能力,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推广与价值弘扬。

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段鹏,中广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黄炜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广联合会副秘书长周然毅、学术部主任陈富清、学术部副主任石良豫,播音主持委员会会长李瑞英,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副研究员袁伟,我校科学研究处处长贾秀清,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综艺主持系主任高原、口语传播系主任徐力参会,双方就项目如何有效开展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探讨。会议由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副院长李洪岩主持。

段鹏副校长在致辞中指出,建设中国播音主持人才动态数据库是对播音主持行业全面、动态、深入的“人口普查”,将对中国播音主持行业健康发展产生重大推动作用。借助最先进的互联网大数据技术、专业的评判归类标准,对中国播音主持专业人士进行信息分类、认证、数据分析等研究,这样大规模的行业摸底在播音主持业界和学界尚属首次。中国传媒大学一直以来秉持依托业界、面向业界、服务业界的理念,关注和推动校友发展,及时反哺学校人才培养,组建包括资深媒体人和未来媒体人的人才动态数据库,为播音主持学界、业界搭建桥梁。段鹏副校长勉励课题组成员积极推进研究进展,学校将在项目开展、条件保障等方面提供大力支持,力争竖起新的行业标杆。

黄炜副会长指出,中广联合会致力于加强和拓展学术创新,以便更好地服务广播电视高质量发展。中国播音主持人才动态数据库项目有效结合了中广联合会和中国传媒大学的优势资源,期待通过项目研究结出高水平的学术成果。黄炜副会长就项目开展提出要求,一是提高政治站位,项目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遵循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历史观、文艺观,确保项目研究的正确方向;二是立足广电实际,按照广电发展和播音主持现状,守正创新,科学分析,精准施策,使项目研究更有前瞻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三是服务人才培养,建立播音主持人才的分类评定标准体系,初步形成播音主持人才的优化提升理论体系,进一步建立全国性、时代性与规律性兼备的动态发展的播音主持人才数据库。

Copyright ©2010-2020    给力教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