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医药大学2021届首期春季校园宣讲会踏春而至,多维助力岐黄学子逐梦未来
为贯彻落实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精神,学校协同“校-企-社”各方资源,多维部署,广开渠道,以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就业组合拳”,全力保障毕业生实现更充分和高质量就业。3月17日下午,学校就业办联动中药学院在10105教室举行2021届首期春季校园宣讲会,校董企业、岐黄育人实践基地企业代表与行业优质企业携手参会带岗,吸引200余名毕业生到场参加。中药学院党委副书记沈漫出席宣讲会,向到场单位长期以来对学校、学院就业工作的支持表示感谢,并勉励2021届毕业生在就业冲刺季把握机遇,积极寻找合适的就业机会。学校就业办教师、中药学院辅导员到场,宣讲会由辅导员胡志强主持
首期春季校园宣讲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宣讲面试同开展”的模式进行。上海市药材有限公司、上海雷允上药业西区有限公司、上海和黄药业有限公司、四川新绿色药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上海益诺思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5家单位的管理层带近百个岗位,亲临现场“喊话”毕业生在新的平台实现未来的无限可能。沈漫在宣讲会上激励毕业生抓住机遇,积极行动,为毕业生求职信心的提升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宣讲会后,100余人次的毕业生参与现场面试,投递简历并且预留应聘联系方式,就业热情高涨。几家单位的负责人都表示,上海中医药大学的毕业生质量很高,专业素质过硬,综合能力强,十分欢迎广大岐黄学子在自家单位施展才华,实现理想抱负。
聚焦“精准就业”,学校服务学生就业已跳出宣讲会当天,功在平时。宣讲会前,学院辅导员老师通过问卷星、线下座谈等形式进行在线调查与问题分析,了解每位学生的就业意向和进展,将毕业生当下面临的就业问题分层分类梳理后,制定个性化精准辅助方案,多样化提供学生需求。学校就业办则根据学生期望,与企业深入交流就业岗位需求,为企业提供针对性的宣讲建议,为精准推荐毕业生就业打下坚实基础。中药学院发挥全国研究生样板党支部的优势,依托研究生党总支思齐工作室通过云讲座的方式与学生们在线互动,对毕业生的就业、毕业问题答疑解惑,通过“教师+朋辈”打通毕业生就业“最后一公里”。
为进一步做好学生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工作,学校今年进一步加强“学校-学院-社会”三级网络辅导体系,联合学校导师团、职业导师、校友代表、行业专家构筑“生涯同心圆”。首期宣讲会,上海雷允上药业西区有限公司人事部副经理杨晓芸等优秀校友回到母校,在代表企业宣讲的同时,通过个人奋斗经历的讲述,进一步加深了在校同学对行业的了解与思考。多维联动的生涯分享在切实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同时,引导医、药等各专业学生认真思考职业规划,开拓眼界,把握当下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机遇,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事关广大青年学子成长成才,事关千万家庭幸福,事关国家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我校始终将就业工作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整体战略中,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鼓励毕业生树立崇高理想,为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贡献力量,为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添砖加瓦。
两年前的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并做重要讲话。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强调培根铸魂、启智润心。
为深入推动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启航精准思政体系建设的新征程,今天上午,校党委书记曹锡康、党委副书记季光深入一线开展专题调研,组织召开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授、党总支委员、党支部书记、教研室主任、青年教师代表等参加了座谈会。
座谈会上,与会教师畅所欲言,就如何牢牢守住高校思想政治和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如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的统一,抓住社会热点问题,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引导学生;如何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形成科研反哺教学的良好局面;如何坚持需求导向,体现中医药大学的特色和优势,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同时,与会人员就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顶层设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教学科研等方面与校党委领导面对面交流,提出了合理的意见和建议。
季光认为,马克思主义学院自建院以来,逐步完成了自身的转型。他希望大家抓住如今的大好机遇,与党和国家的事业、学校的发展以及学院的建设同频共振,做到每时每刻地去思考怎么站稳讲台、站好讲台,实现自身的不断成长与进步;要把党史教育深度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最后,曹锡康在讲话中指出,在这次调研中感受到了大家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希望大家作为思政课教师要自觉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要以自身成长进步为课程增色,以学术语言增添课堂教学的深度与厚度;要主动走入生活,拓宽视野,把握社会现实的热点问题,从思政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同时,希望马克思主义学院能够更好地培育团队精神,凝心聚力打造具有学校特点、行业特色的思政“金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