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善用“大思政课”,有机融入党史教育,打造复旦样本!思政教师座谈会两周年,校党委书记焦扬赴马院调研
依托课程思政体系,推进四史学习教育,复旦要对标对表,毫不动摇地将思政课程作为立德树人的核心课程。3月18日,在总书记在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两周年之际,校党委书记焦扬一行赴马克思主义学院调研。
校党委副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许征,副校长徐雷,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政班子全体成员及相关部处主要负责人参加了调研会。
百年党史如何融入思政课?焦扬:要为讲好百年党史,上好“大思政课”打造复旦样本,将第一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和现实结合起来
百年党史如何融入思政课?焦扬指出,要将第一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和现实结合起来,为讲好百年党史,上好“大思政课”打造复旦样本。
焦扬说,思政课教学贯通本硕博全生涯覆盖全体在校学生,是铸魂育人的“第一课程”,要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3.18”重要讲话精神,认识到位、落实到位、责任到位,抓好课程建设、教材建设、队伍建设、内涵建设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善用“大思政课”,有机融入党史学习教育。
焦扬要求,一是要坚持思政课程作为立德树人核心课程的地位不动摇,要建设得更强、更好。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要紧密联系,严把质量关,坚持改革创新,把新思想和创新理论不断往教学转化、往育人转化。二是要做好顶层规划和设计,结合“十四五”开局做好思政课教师队伍和人才规划、课程体系及课程质量规划;深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办好新时代“大思政课”的重要指示,将思政课程作为“四史”教育的重要渠道,把第一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在“两个大局”中讲好思政课。三是要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素质,坚持思政课教师“六要”要求,打造一支有坚定信仰、高尚情操、深厚知识学养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四是马克思主义学院要充分利用好学校的综合学科优势、优质教育资源,守正创新,夯实各学院、多学科联动上好思政课的育人模式,形成“三全育人”合力,以思政课质量水平全面提升的新成效迎接建党百年。
目前,复旦大学的马院已全面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必修课程,一体化推出“四史”系列课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课程群建设的“复旦经验”辐射全国。本硕博思政课全部建成在线开放课程,2门课程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建立把“支部建在教研室上”的党建新机制,出台《教研室“三集三提”管理办法》,推动“三集三提”工作经验的制度化、常态化、特色化。
在学科科研工作上实现新跨越,增设“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科社与国际共运”两个二级学科博士点,二级学科数量达到10个。教师队伍建设工作获得新进展,全年新增专任教师8人,领军人才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在人才培养上,2020年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自主招生(“望道班”)计划,招收首批19名本科生。社会服务工作展现新气象,15名学院师生用实际行动践行“宣言精神”,加入党员志愿服务队累计讲解226场次,覆盖受众达5300余人次,志愿服务队荣获中宣部“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称号。
她的一生,无数精彩:名校才女、半导体之母、执掌复旦、创立美研中心、力推中国女科学家、尽职政协参政议政……所有精彩,始于初心:我要报国。
她的一生,为师为长:育人无数、用人无数、助人无数,对所育、所用、所助者,她只求一报:你要报国。
谢希德,诞生于一百年前,是中国共产党的同龄人。报国以忠,爱党以诚。3月19日,是她诞辰100周年纪念日。今天,复旦大学与解放日报联合举办的“大师在上海”谢希德百年诞辰纪念展开展,大家将对她的印象,写进了这个展览的开篇。
回望大师,校党委书记焦扬在纪念展上说:“她用自己的国际影响力开拓青年师生出国深造之路、教诲成就了不知多少复旦学子,复旦师生尊称她‘谢先生’。谢校长对学生们唯一的要求,就是报效祖国,出去要带着知识回来。“
大师谢希德:先生过世20年,却好像从未离开
复旦大学恒隆物理楼二楼,有一间20年未曾使用的小房间。
斑驳的木椅、泛黄的日历、尘封的打字机……这是复旦大学老校长谢希德先生生前使用的办公室。2000年3月,谢希德病逝,这间屋子被原封不动保留下来。
先生虽然过世20年了,却好像从未离开我们。今年春天,83岁的复旦大学物理学系教授叶令再次踏入这里,许多鲜活的画面,仍历历在目。
“谢先生以前她经常站在这里打字,给学生们写推荐信。”
“她觉得我们办公室太挤,就拿些椅子拼好,让我在她这里午休,她自己就在沙发上靠一靠。”
“当了校长后,谢先生每天清早都还会先到这里,处理完科研工作,才会再走到校长办公室……”
不觉之间,老人的眼角泛起泪光。“有时候,你会觉得她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大人物,但接触下来,又会觉得她是个非常容易接近的老师。”
和叶令一样,许多谢希德生前同事和学生说起这位中国共产党员、著名物理学家、新中国第一位大学女校长时,总是满怀温情与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