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追根溯源
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晚清洋务运动的改良派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作指导思想,“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作方针,掀起了近、现代化的浪潮。在文化教育方面,则以办新式学堂,兴学育才为标志。
1896年四川总督鹿传霖创办四川中西学堂,倡导学习“西文西艺”,“分课华文、西文、算学”,成为四川古代和近代高等教育的结合点。6月18日,四川中西学堂正式开学。
四川中西学堂初设英、法文科,以学习英、法语言文字为主。次年,四川洋务总局行文确认增设算学科(算学馆),这里的“算学”是数、理、化,也即理科的通称。四川中西学堂按照西方“分科立学”的教学制度,对学生按科类、分程度编班定级。
四川中西学堂根据生员入学时的程度,分为“学长”、“学生”、“附学”三个层次。“学长”程度最高,为“资性颖悟,易于造就”的有举人以上的功名的人士。
1900年,四川中西学堂有了第一届毕业学生。学堂规定,考得3/6学分者发给三等执照(文凭),考及4/6学分者发给二等执照,考得5/6学分者发给头等执照。二、三等执照由四川洋务总局转报四川总督署备案后发给。头等执照则还须呈报四川总督亲自核准。获得二、三等毕业执照的学生,原则上到川内或原籍省、区当中学堂教习,也可自费出洋留学。获得头等执照者,在经过严格考核后,公费派送出洋留学或授以功名。
1901年,四川总督奎俊从四川中西学堂毕业生中选拔18人,从尊经书院选拔4人,由知府李立元带队到日本和西方“国家公学堂肄业”。“岁以三年为期,前者毕业,后者继往”。1906年四川留学生占全国留学生总数的1/10,掀起了四川近代出国留学的第一次高潮。
锦江书院是四川按察使刘德芳于1704年在文翁石室基础上奉旨创办,为四川大学主要历史源头之一。锦江书院在1733年,被御定为全国22所最著名的省级书院之一,时人曾誉以“石室云霞思古梦,锦江风雨读书灯”。
1874年5月,工部侍郎、四川兴文人薜焕,偕省内官绅15人,上书四川总督吴棠和四川学政张之洞新建书院,得到张之洞的支持以及川督和清廷的批准,定名为“尊经书院”,为四川大学另一主要历史源头。
张之洞《创建尊经书院记》表明,书院旨在培养“通博之士,致用之才”。张之洞为尊经书院制订了章程18条,对办学方针、师生关系、学生奖惩、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都提出了原则的要求。张之洞还先后写了《书目答问》、《輶轩语》两书,不仅用于指导尊经书院诸生和全省教育界人士学习,而且成了清末新式书院和学堂的必读之物。
尊经书院培养了一大批影响四川近现代政治、思想、经济、文化和科学发展的名人。例如,为变法图强,英勇牺牲的戊戌六君子一的杨锐;离经叛道、托古改制的今文经学大师廖平;力主新学的四川维新变法的核心人物宋育仁;为推翻清朝、建立民国,舍身炸死良弼,被孙中山先生封为大将军的彭家珍;领袖群伦、叱咤风云的辛亥革命时期的大人物吴玉章、张澜、罗伦、蒲殿俊;清代四川唯一的一个状元、曾任京师大学堂首席提调和四川高等学校校长的骆成骧等。
草创奠基
1901年,上谕宣布将所有书院改为学堂,同时发布管学大臣张百熙所拟《钦定学堂章程》。该章程即壬寅学制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完整的以西方为标准的新学制。
1902年,四川通省大学堂由四川总督奎俊奉旨合并四川中西学堂和尊经书院后组建,仿京师大学堂成例,是中西结合、文理兼备的近代综合性的高等学校。其诞生标志着传统的古代书院和作为四川近代高等教育代表的四川中西学堂,向比较完善的近代高等教育的过渡和完善。同年,四川总督岑春煊转发清廷指令,该指令规定除京师大学堂外,各省的大学堂一律改称高等学堂,于是,四川通省大学堂又改名为四川省城高等学堂。1903年锦江书院并入。
四川省城高等学堂学科分为正科三类:正科一部(文科)包括经学(主要为中国哲学)、政法、文学、商科。正科二部(理科)包括格致(主要为数、理、化)、工科、农科。正科三部(医科)包括医学。学制都是四年。正科就是本科。由于条件限制,医科未能正式开办。此外,还有一些根据不同需求和层次设置的科类,如速成师范科、优级师范科、普通科(即预科)、测绘学堂、铁路学堂、半日学堂、附设中学堂等。
四川省城高等学堂是中国国内亲到中国国外聘请外籍教师最早的学校之一,还被授权主管四川省的留学生事务。
经过1903年癸卯学制改革,高等、专门和实业学堂体制逐步确立。四川通省师范学堂(1905年)和四川通省法政学堂(1906年)、四川通省农政学堂(1906年)、四川藏文学堂(1906年)、四川通省工业学堂(1908年)、四川存古学堂(1910年)等专门学堂应运而生,与四川省城高等学堂等共同构成清末四川高等教育主阵容。
鸦片战争后,自成体系的洋学堂逐步进入中国。1877年,西方传教士大批进入四川,在传教布道的同时开设医院、兴创学校。1904年英国、美国和加拿大的基督教差会美以美会(卫理公会)、浸礼会、英美会(中华基督教会)和公谊会筹划在成都开办大学(1918年圣公会加入)。1905年11月,“华西协合大学临时管理部”成立并负责筹建工作,随即选定成都南郊风景清幽之地为校址。筹建时期,得到了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多伦多大学的帮助。1907年开始兴建校舍。
1908年10月正式拟订“华西成都基督教大学筹办方案”。
1910年3月11日,华西协合大学(West China Union University)正式开学,成为四川大学重要组成之一的华西医科大学的历史起源。
华西协合大学实行学舍制,按照参加大学组织的差会划分区域,学校则集中精力进行规划建设、教学计划的实施、教学科研的后勤。华西协合大学的管理体制,按照协合的原则,仿英国牛津大学体制,由董事会、理事会、校长行政会(内阁)构成。华西协合大学开办时,由参加联合办学的各教会分别建造和管理一组学舍,并共同担负大学行政一定经费。
1910年华西协合大学开办时设文理两科,11名学生均来自此前开办的华西协合中学。第一年的任课教师有两个中国人和八个外籍人。学制为三年预科,三年正科,毕业后授学士学位。文科设哲学、教育、英文、西洋史学和综合文科五学系。理科设生物学、化学、数学、物理学四个系。大学教材除中国文史外,大都采用中国国外教材。由于实行了严格的淘汰制度,1915年,仅有胡海云获哲学学士和吴树成获教育学士。
艰难发展
1912年,教育家蔡元培担任临时政府教育总长,颁发了《大学令》、《大学教育规程》等一系列教育法令,史称“壬子学制”。辛亥革命后,四川省城高等学堂改名为四川官立高等学校,四川通省师范学堂改名为四川优级师范学校和四川高等师范学校。差不多同时,五大专门学堂也相继改称四川公立国学、外国语、法政、工业、农业专门学校。
历1912年壬子学制改革,四川官立高等学校将师生及一切经费、校产、图书、设备于1916年转入四川高等师范学校,同时改名为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北京师范大学)、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南京大学)、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今武汉大学)、广东高等师范学校(今中山大学)、沈阳高等师范学校(今东北大学)并称全国六大高师。据民国教育部1918年统计,学校专任教师和在校学生人数,仅次于北京高师,名列第二;全年经费数名列第四。
以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和五大专门学校等为主体,该校成为四川“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策源地。学校师生在四川率先发动“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大办与《湘江评论》齐名的《星期日》等传播新思潮的进步刊物。
1922年学制改革后,1926年的成都高等师范学校一分为二。原四川高等学校部分搬回南校场而重建国立成都大学,师范部分改建为国立成都师范大学。
五大专门学校1927年合并组建公立四川大学,五院学长(1930年以后称院长)组成公立四川大学的“大学委员会”,共同代行校长职权。
华西协合大学仿英美体制,在初设文理两科基础上,设置教育、宗教、医、牙等科。
1914年华西协合大学创建医科。在这之前,基督教各差会已在华西地区办了一批医院和诊所。其中成都的仁济男医院、仁济女医院、存仁医院、仁济牙症医院已经在培训中国医助人员。1918年后,圣公会(C.M.S)加入了华西协合大学的建设。
1922年,纽约州立大学评议员们颁发临时性的特许状,同意华西协合大学毕业生学业成绩复核后,由纽约州立大学授予该校学位。1934年6月25纽约州立大学评议委员会最终批准了赋予华西协合大学授予以下学位的权力;文学学士(B.A.),理学学士(B.S.),药学学士(B.S.Pharmacy),医学博士(M.D.)和神学博士(D.D.S.)。1938年,华西协合大学向美国医学考试委员会全国协会提出的申请也获得了批准。
1924年,华西协合大学招收的第一班女生共8人,建立女生学院,开内地男女合校之先声,也是全国最早开展女子高等教育的学校之一。1929年文、理科有女生共5人毕业。1934年,在561名华西协合大学注册学生中,约三分之一的学生是女生。
迄止1925年,学校面积已达900亩,办公大楼、教学楼、图书馆、学生宿舍已颇具规模,主要建筑已有29所。在华西协合大学建校之初,学校曾专门聘请英国著名建筑师弗烈特·荣杜易进行规划。他将西式园林、西式建筑风格与中国传统风格相结合,创造出了在全国为数不多的中西合璧建筑群落。2001年,成都市人民政府将学校的八幢老建筑列为“成都市文物建筑”。
1925年上海“五卅”惨案发生后,华西协合大学学生李宝鲁等第一次组织了“退学团”。1926年9月5日,四川万县惨案发生。愤怒的学生们再次成立了“退学团”,占当时华西协合大学学生半数的160余人以及华西协合中学校、华西协合师范学校、华西协合神道学校、高琦初级中学共约500余人退学。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师生争取学校当局接受和妥善安置了大批的退学学生到校学习。最后,华大学潮以学生胜利而结束。
1931年11月9日,国立成都大学、国立成都师范大学、公立四川大学合并为国立四川大学,是当时中国国内13所国立大学之一。“三水汇流”是学校历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四川大学国立化和近代化的进一步启动。
1937年前后,四川大学确立了“在黄河、扬子江两水的上游广大地方,建设一个能成为文化策源地的综合大学”的目标,进一步向先进的欧美大学模式转轨。
五四运动后,全国各大城市掀起收回一切外国人在华教育权的斗争。由于华西协合大学师生爱国运动的推动,加之中外进步人士的努力,学校于1927年向四川省教育厅申请立案,1933年9月23日,四川省教育厅转教育部指令:“私立华西大学,应准予立案”。因此,更名为私立华西协合大学。
华西协合大学将办学宗旨修改确定为:“以博爱牺牲服务的精神、培养高尚品格、教授高深学术、造就专门人才、适用社会需要”。学校最高决策机关理事部的人员组成,中国人超过了半数。同时在新设的大学董事部之中,中方人员也超过半数以上。
华西协合大学立案后调整了理事部,成立了大多数是中国人的大学董事会。学校取消了道科专业,将宗教课由必修课改为选修课,附设神道学校从大学分离出去。同时,增聘了一批非宗教界的学者名流。1929年,学校将医科与牙科合并为医学院,设有解剖学系、生物化学系、病理学系、内科学系、外科学系、卫生及公共卫生学系、口腔内外科学系等14个学系。此外,尚设有专业英文系。
八年抗战中,许多著名教授学者云集四川,受聘到校任教。大后方的国立四川大学在相对安定的环境中不断发展,成为“全国独善的最高学府”和“西南培养人才的总枢纽”。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四川大学确实起了保持中国高等教育传统的作用。”
1939年底,国立四川大学南迁峨眉继续办学。1941年8月恢复师范学院,下设教育、公民训育、国文、英文、史地、理化、数学、化学八个系,史地、理化、数学三个专修科。1941年11月教育部批准学校设文科研究所和理科研究所,并专管研究生培养。
1939年教育部举办全国专科以上学生论文比赛,国立四川大学参加比赛的学生获奖者达21名,占全国合格者总数176名的百分之十二,仅次于中央大学和中山大学,名列全国第三。1940年教育部举行第九届各大学毕业生论文竞赛,国立四川大学获奖者达31名,居全国第二。
1943年,国立四川大学迁返成都,学校由市中心正式迁到望江楼附近。
继1944年秋航空工程系、土木利工程系招生,1945年秋机械电机系招生,理学院扩建为理工学院。1947年四川大学接收兵工署50工厂成都分厂,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工厂。四川大学工学院同年正式建立,1948年秋新建化学工程系。该院有包括外号“黑寡妇”而有“夜空女王”之称的P-61夜间战斗机在内的各式飞机20余架和一大批机器设备,航空馆、水工实验室、机械实验工厂等颇具规模。
1948年,国立四川大学共有文、理、法、工、农、师范6个学院,25个系,10余个专修科,两个研究所。学校共有教职工981人,其中专任教授166人;在校研究生、本专科生合计6405人,占全省大学生人数的2/3以上,是当时中国国内规模最大的高等学校。
抗日战争爆发后,同国立四川大学一样,地处祖国大后方西南的华西协合大学在特殊环境下得到了较大发展。齐鲁大学、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中央大学、燕京大学等学校,先后迁来华西协合大学,借用校园、校舍、实验室、教学医院和图书设备等条件联合办学。几个大学设有文、法、理、医、农5个学院,拥有六、七十个学系,各校学生可跨校选修课程,史称“五大学”联合办学。1942年秋以前指金大、金女大、齐大、中大、华大,1942年后指华大、金大、金女大、齐大、燕大五校。
1938年7月,“华大、中大、齐大三大学联合医院”建立,共有病床380张。医院管理制度仿照北平协和医院建立。1942年建立了华西协合大学医院,1938年建立了结核病疗养院,1941年接收了一所麻风病医院,1943年筹建了精神病院。
抗战胜利后,各学院继续得以充实和扩大,恢复和新办了一些专业,加强文理医牙各学科的渗透。1947年8月,学校成立了“华西大学募集基金委员会”。在抗战时期,华西协合大学已用X光机进行诊断,用镭治疗癌症。
解放后,四川大学的历史也从此揭开了崭新的一页。解放初期,四川大学深入进行反美爱国运动,支援土地改革,开展新民主主义教育。大批师生响应党的号召下乡参加土改和征粮剿匪。
1949年成都和平解放后,人民政府对华西协合大学实行军管监督。1951年10月6日,华西协合大学正式由人民政府收回教育主权,接办私立华西协合大学并改名华西大学。接办后的华西大学仍然是一所综合性大学,设有文理医牙4个学院,在校学生1326名。华西大学6名学生代表西南队参加1951年第一届全国运动会,是全国各大学参加人数最多的。华西大学女生赛跑运动员李自初被选拔出国参加世界青年运动会和世界青年联欢节。
西南军政委员会“决定1952年学年度开始,在泸州川南工业专科学校济川南行署原址设立化学工业性质的高等院校一所,定名为四川化学工业学院”。1952年11月17日,由四川大学、重庆大学等9所院校的化工系科调并组建的四川化学工业学院正式成立。四川化学工业学院有机械工程、电机工程、土木工程、水利工程4个系,5个本科专业和1个专科。
在1952-1956年院系调整中,四川大学和华西大学进行了相应的专业和人员的调整,相当一部分学科得到进一步加强。其中,华西大学、成华大学等部分院系和专业调入四川大学,同时将师范学院、法学院、农学院等划出。1954年和1956年,按政务院决定,工学、农学两院先后独立建校为成都工学院、四川农学院(今四川农业大学,其中森林系后又独立建校为四川林学院)。四川大学成为一所文理科综合性大学,华西大学由综合性大学成为新型的多专业医药院校。1953年10月6日,中央卫生部决定,将华西大学更名为四川医学院。
1952年四川大学工学院的航空、化工两系调出,云南大学、贵州大学、川北大学和西南工专的土木水利系调入。1954年8月27日政务院批准“四川大学工学院独立建校”,定名成都工学院。
1954年11月29日国务院批准四川化工学院与成都工学院合并,学校名称仍为“成都工学院”。1955年8月27日举行了庆典活动。四川化学工业学院留泸州部分定名为“成都工学院泸州分校”。1956年暑假,泸州分校全部迁到成都。
1955年,高教部提出高等教育工作“首应以提高教育质量,切实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为中心任务”。1956年,四川大学、成都工学院和四川医学院根据各自的特点,向苏联学习,开展教学改革。
从1961年开始,学校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和“高教60条”,在稳步发展中探索社会主义大学教育。1960年四川大学被确定为四川地区首批全国重点大学。
“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使学校在停止招生多年之后,1972年左右学校才开始恢复教学科研工作,学校在曲折中缓慢前进。1976年10月,“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粉碎后,通过拨乱反正,学校的工作重心开始全面转移。
改革开放中,四川大学办学的规模和质量都得到提高,有61个专业和156个专业方向。其中,新兴学科、技术学科和应用学科即占68%。
1978年10月23日,成都工学院更名为成都科学技术大学(简称成都科技大学),由中国科学院领导并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80年划归为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1985年后,相继与水利电力部、纺织工业部、轻工业部、中国石化总公司、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实行联合办学。
1978年确定为卫生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经卫生部批准,四川医学院于1985年5月14日更名为华西医科大学。1988年,学校开始试办临床医学、口腔医学7年制教育。
1981年11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这三所高校均成为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世纪腾飞
1994年3月16日,国家教育委员会、四川省人民政府正式决定四川大学、成都科学技术大学合并组建为四川联合大学,由国家教委、四川省、成都市共建,开中国高等学校强强合并的先河。
1996年4月18-19日,学校顺利通过国家教委组织的“211工程”部门预审,先期进入“211工程”重点建设。
1998年12月,四川联合大学更名为四川大学。李岚清指出:“四川大学是中国高教改革最早的大学,为高校改革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可以说是高校体制改革的先锋。”
1996年6月28日,卫生部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在北京签署了关于共同建设华西医科大学的协议。
1996年12月26日,华西医科大学通过四川省政府和卫生部进行的“211工程”部门预审。
1999年,入选第一批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2000年9月29日,经教育部和四川省人民政府报国务院批准,原四川大学与原华西医科大学实现了第二次强强合并,定名为四川大学。
2001年9月29日,教育部与四川省人民政府签署第二次部省共建协议,标志着四川大学正式进入以“创建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和一批一流学科”为目标的国家985工程。12月,首批获准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
2002年,四川大学江安校区正式开工建设,并于2003年秋季入住第一批新生。
2006年,入选国家“111计划”首批立项名单。
2009年,首批入选国家“珠峰计划“。
2010年6月,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2012年5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11月,入选教育部卫生部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同月,入选国家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
2013年4月,首批入选国家“2011计划”牵头单位。5月,被确定为首批民政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
2016年9月28日,四川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揭牌成立,由原国务委员戴秉国校友担任名誉院长。9月29日,在校庆120年之际,四川省、成都市、四川大学共建世界一流大学正式启动。
2017年1月,被认定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7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9月,入选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A类建设高校。同月,成为首批一流网络安全学院建设示范项目高校。
2018年3月,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1月,四川大学等9所“双一流”建设高校联合组建了医学“双一流”建设联盟;同月,被教育部公示为第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2019年2月,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5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增列为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
据2015年12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2005年以来,学校共获国家科技三大奖34项,其中,200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200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是17年来四川大学首次以第一单位获得的该奖项。2003年以来,学校获部省级科技成果奖217项,其中2004年获教育部一等奖8项,在全国高校排名中并列第一;获部省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27项。
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学校先后编撰出版了《汉语大字典》《全宋文》《中国道教史》《儒藏》等大型文化建设成果。
在科研经费方面,学校2003年为4.0475亿元,2004年为5.5111亿元,2005年 为7.0154亿元,2006年为7.5亿,2007年学校科研总经费已达到8.5亿元,其中理、工、医科研总经费超过8亿元,人文社科科研经费达到4927.8 万元;2014年学校科研经费达18.1亿元。2017年,学校科研经费达19.53亿元。
论文发表
据2015年12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2003年以来,学校每年在国际中国国内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总数和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均居全国高校前10位。根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公布的数据,2006年该校在国际中国国内共发表论文6395篇,全国排名第9位;中国国内统计源期刊论文4338篇,全国排名第6位;SCI收录总数1066篇,全国高校排名第12位(2005年第14位)。
2014年,学校发表中国国内科技论文总数列全国第7位,SCI收录论文数列全国高校第6位。四川大学SCI收录论文数(Article和Review论文)3647篇,较2013年增长16.97%,在全国高校排名中列第5位;EI收录论文1883篇,较2013年增长2.73%,在全国高校排名中列第18位;发表中国国内统计源期刊论文(Article和Review论文)4797篇,较2013年增长64.56%,在全国高校排名中列第4位;MEDLINE收录论文2226篇,较2013年增长6.87%,在全国高校排名中列第6位。
影响因子
四川大学2005-2014年国际论文累计被引用22683篇(2013年为13845篇),共计167377次(2013年为125756次),篇数列全国高校第6位,次数列第9位;SCI学科影响因子前1/10的期刊论文504篇,占全部论文的13.82%,在全国高校排名中列第9位;“表现不俗论文”(其被引用次数高于该学科国际平均线的论文)1516篇,占全部论文的41.57%,较2013年上升7.06个百分点,在全国高校排名中列第7位,较2013年上升2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表现不俗”论文数在全国医疗机构中排名第1位。华西口腔医院“表现不俗”论文数在全国口腔医学领域排名第1位。
基于2014年9月1日至2015年8月31日的数据统计,Nature出版集团发布了自然指数(Nature Index),四川大学以195篇论文和93.77的加权分数(WFC)位居全球第120位,较上年的148位,进步28位。
学术成果
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公布2013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2013年度四川大学SCI收录论文数(Article和Review论文)3118篇,较2012年增长7.41%,在全国高校中名列第6位;EI收录论文1833篇,较2012年增长23.10%,在全国高校中名列第17位,较2012年上升1位;发表国内统计源期刊论文(Article和Review论文)2915篇,较2012年增长6.15%,在全国高校中名列第7位;MEDLINE收录论文2083篇,较2012年增长9.40%,在全国高校中名列第6位;川大作为第一作者第一单位在Science、Cell上各发表论文一篇,在全国高校中名列第15位。
在专业领域科技论文方面,川大有4个学科SCI收录论文数量在中国机构排名中进入前20位:化学领域,第3位;医学领域,第5位;材料科学领域,第10位;生物学领域,第18位。
同时,川大科技论文质量和国际学术影响力保持较高水平:2013年被引用论文1076篇,较2012年增长17.85%,在全国高校排名中列第8位;2004-2013年国际论文累计被引用13845篇,共计125756次,篇数列全国高校第7位,次数列第10位;“表现不俗论文”(其被引用次数高于该学科国际平均线的论文)1076篇,占全部论文的34.51%,较2012年上升10.53个百分点,在全国高校排名中列第9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表现不俗”论文数在全国医疗机构中排名第1位。华西口腔医院“表现不俗”论文数在全国口腔医学领域排名第1位。
四川联合大学(1994.4-1998.12)类别 | 时期 | 姓名 | 在任时间 |
---|
历任校长 | 四川联合大学 | 陈君楷 | 1994-1997年 |
卢铁城 | 1997-1998年 |
历任党组织领导 | 四川联合大学 | 饶用虞 | 1994-1996年 |
王祯学 | 1996-1997年 |
卢铁城 | 1997-1998年 |
四川大学(1998.12-2017.12)类别 | 时期 | 姓名 | 在任时间 |
---|
历任校长 | 四川大学 | 卢铁城 | 1998.12-2000.9 |
四川大学 | 谢和平 | 2003.06-2017.12 |
历任党组织领导 | 四川大学 | 杨泉明 | 2004.07--2016.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