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教育学院
四川省成都第一师范、幼儿师范学校
1904年,淑行女塾创建。
1906年,改为淑行女子学堂。
1911年,改为四川省立女子师范学校。
1914年,更名为四川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
1935年,更名为四川省成都女子师范学校。
1949年,调整为四川省立女子师范、幼稚师范联合学校。
1950年,更名为川西成都女子师范学校。
1953年,更名为四川省成都第一师范学校。
1965年,调整为四川省成都第一师范、幼儿师范学校。
四川省成都第二师范学校
1906年,公立四川优级选科师范学堂创办。
1910年,更名为川中师范学堂。
1914年,改为四川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1950年,更名为川西成都师范学校。
1952年,更名为四川省成都第二师范学校。
1969年,四川省成都第二师范学校与城北中学合并为东方红学校。
四川省成都师范学校
1970年,四川省成都第一师范、幼儿师范学校与东方红学校合并为成都简易师范学校。
1971年,更名为四川省成都师范学校。
在“文革”期间,学校十年内搬迁八次,辗转于龙泉驿区柏合寺、青台山、石灵、山泉,最后校址在金牛区花照壁街。
1904年,新都县速成师范学校成立,校址位于新都县城东文昌宫。
1910年,更名为新都县立初级小学堂。
1929年,更名为新都县立初级中学。
1936年,更名为新都县立初级农作家事职业学校。
1947年,更名为新都简易师范学校,校址在新都县谕亭巷。
1951年,更名为四川省新都师范学校。
1959年,更名为四川省新都幼儿师范学校。
1969年至1974年,学校停办。
1975年,调整为四川省新都师范学校。
1992年,学校迁址新都县。
1957年,成都市中学教师进修学校成立,校址位于成都西胜街。
1960年,更名为成都市中学教师进修学院。
1976年,更名为成都市教师进修学院。
1984年,更名为成都教育学校。
1996年,成都教育学校与成都成人教育学院(1986年,创办于1980年的成都市工农业余师范学院更名为成都成人教育学院)合并为成都教育学院,校址位于成都东马棚。
2001年,四川省成都师范学校和四川省新都师范学校并入成都教育学院,校址在成都百果林街。
四川省成都卫生学校
1952年10月,在羊市街鹦哥巷创建四川省护士学校。
1953年2月,调整为四川省成都护士学校。
1955年6月,更名为四川省成都卫生学校,迁至文庙西街。
1958年7月,更名为成都护士学校,迁回羊市街鹦哥巷。
1959年5月,更名为成都医士学校。
1961年9月,更名为成都卫生学校。
1983年12月,更名为四川省成都卫生学校。
1958年9月,四川省温江专区医学专科学校创办,校址位于温江县(现温江区)。
1960年7月,迁至广汉县(现广汉市),更名为四川省都江卫生学校。
1961年7月,更名为四川省温江卫生学校。
1962年12月,迁至灌县(现都江堰市)康复路。
1979年,更名为四川省温江地区卫生学校。
1983年10月,更名为四川省成都第二卫生学校。
1959年1月,成都中医学校创办,校址位于锦官驿街八十八号。
1963年3月,迁至红星路一段四十四号,更名为成都中医进修学校。
1976年,更名为成都中医学校。
1984年7月,更名为四川省成都中医学校。
2000年5月,四川省成都卫生学校、四川省成都第二卫生学校、成都中医学校三校合并组建新的四川省成都卫生学校,分别为四川省成都卫生学校(羊市街校区)、四川省成都卫生学校(都江堰校区)、四川省成都卫生学校(锦江校区)。
2004年9月,在青羊区文家场增设文家校区。
四川省成都幼儿师范学校
1942年,在布后街创建四川省立幼稚师范学校。
1944年,迁至青龙街;1946年,迁至吉祥街(原向育仁公馆)。
1949年9月,迁至文庙后街,更名为四川省立成都女子师范、幼稚师范学校。
1957年2月,迁至致民东路16号,更名为四川省成都幼儿师范学校。
1965年,迁至龙泉驿区柏合寺,调整为成都第一师范学校、幼儿师范学校。
1970年底,更名为成都师范学校。
1973年秋,迁至簧门街,更名为四川省成都幼儿师范学校。
1974年,迁至昭宗祠88号。1980年,迁回致民东路16号。
2002年,加挂四川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牌子。
成都铁路中心医院
1901年,法国天主教传教士杜昂先生请来玛利亚方济各传教会女修会在成都市平安桥街大树拐创办法国医院。后因院址不敷应用,即利用“庚子赔款”在平安桥马道街75号施药室的基础上扩建,更名为法国天主教圣修医院。
1932年,成都川军巷战时,医院救治受伤官兵,受到军民赞扬。
抗日战争期间,日战机轰炸成都,医院被当时的省府列为重点医院,专门抢救重伤员。
1947年,附设私立仁爱高级护士职业学校,先后招收3个班,开设有英语课,共培养护士57人。
1950年后,医院更名为和平医院。
1951年,西南铁路工程局接管后成为“基地医院”。
1958年,医院划归成都铁路局,更名为成都铁路局成都铁路中心医院。
1995年,医院被四川省卫生厅确定为“国家三级乙等医院”,同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世界卫生组织授予“爱婴医院”称号。
2004年12月,医院由成都铁路局移交成都市政府管理,正式成为成都市卫生局直属公立医疗机构之一。在成都市新的区域卫生规划中,医院被成都市政府规划为“城北医疗中心”,医院的改扩建被列入成都市“试验区建设”的重点工程。
2008年9月,经四川省教育厅和成都市卫生局批准,医院与成都医学院签署协议,成为成都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非直管)。
2009年1月,四川省卫生厅正式下文确定医院等级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
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
1965年化工部遴选了十个与国防有关的重要科研机构作为三线建设项目,由沿海迁往内地,其中就包括将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抗菌素研究部分的设备的人员,迁往成都,建立抗菌素研究所。3月份中央文件下达,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随即开始考察联系,提出迁建方案,7月6日召开抗菌素研究室职工大会进行动员,7月30日第一批内迁职工乘火车由上海经西安进川,8月2日到达成都,随迁十一个车皮的装备、家具与图书。11月11日召开成立大会,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宣告成立,起初取名为工业研究所。
1970年,化工部、石油部、煤炭部合并,成立燃料化学工业部,所部分业务移交四川省化工局管理,隶属关系变为燃化部和四川省化工局共管,主要由地方管理,更名为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
1975年10月,燃料化学工业部为石油化工部和煤炭工业部,医药划归石油化工部领导,研究所隶属关系变为石化部和四川省化工局共管,仍恢复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名称。
1978年,石油部与化工部分开,研究所为化工部领导。7月,移交国家医药管理总局直属,实行总局与地方双重领导,以总局为主,业务工作由国家医药管理总局中国医药工业公司归口管理。10月,化学工业部将研究所调整为部与地方双重领导,以部为主,名称改为化学工业部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
1979年3月,更名为国家医药管理总局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
1981年11月,国家医药管理局将研究所由中国医药工业公司调整为总局科教司统一归口管理。同月,研究所成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之一。
1985年,研究所成为国家医药局系统科技体制改革的试点单位。
2000年7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将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移交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所属。
2002年11月,更名为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
2008年,研究所从杉板桥旧址整体搬迁到了龙潭工业集中发展区华冠路新址。
2009年,被科技部指定为“国际科技合作研究基地”。
2010年5月,隶属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
2011年,获准设立“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
成都学院
1978年12月,成都大学创办,校址临时设于成都市黉门街,以后又迁址花圃路、荷花池。
1979年3月9日,学校在成都市人民政府招待所礼堂举行成都大学首届学生开学典礼。
1983年,为了接受世界银行的贷款,学校停办本科,只办专科。
1999年7月2日,第九届成都市委第36次常委会正式作出迁建成都大学、创造条件使成大重新升格为本科院校的决定。
2001年1月8日,新校建设工程奠基典礼在十陵工地举行。
2002年,学校迁至十陵。
2003年年5月16日,经教育部批准恢复为普通本科院校,教育部批示:“首先在原成都大学的基础上建立本科层次的成都学院,撤销原成都大学的建制,但成都大学校名保留且不被其它学校使用。然后积极创造条件,俟条件具备后,再按程序更名为成都大学。”
合并发展
2006年,成都教育学院、四川省成都卫生学校、四川省成都幼儿师范学校并入成都学院,分别为成都学院师范学院、成都学院医护学院、成都学院学前教育学院。
2010年4月21日,成都铁路中心医院成建制划归成都学院作为附属医院,更名为成都大学附属医院。
2011年9月29日,经教育部审核,批准成都学院为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1]
2012年,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同年入选四川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2013年年8月15日,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全部国有产权无偿划转给成都学院,同时学校成为了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
2015年,入选四川2011计划(四川省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四川省卓越教师教育培养计划。[2][3]
2017年5月,学校被评为四川省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2018年12月7日,教育部发文正式批准成都学院更名为成都大学。
科研成果
科研平台
据2018年12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建有农业部重点实验室1个、农业部技术研发分中心1个、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药用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专门机构1个、四川省重点实验室2个、四川省医学乙级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1个、四川省协同创新中心2个、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四川省哲学和社会科学普及基地3个、四川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2个、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4个、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5个,设有中国工程院周宏灏院士工作站。
学校设有大数据研究院、旅游与会展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院等校级科研机构。
平台类型 | 平台名称 |
---|
农业部重点实验室 | 农业部杂粮加工重点实验室 |
农业部技术研发分中心 | 国家杂粮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 |
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 |
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 | 四川省泰国研究中心 |
国家级药用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专门机构 | 微生物资源保藏管理中心 |
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 肉类加工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
抗生素研究与再评价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
四川省医学乙级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 | 临床遗传学实验室 |
四川省协同创新中心 | 四川省动漫游协同创新中心 |
四川省抗生素行业协同创新中心 |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 四川动漫研究中心 |
四川省哲学和社会科学普及基地 | 青少年性教育普及基地 |
中华文化与城市传承社科普及基地 |
老年健康科普基地 |
四川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 | 四川省肉类食品质量提升与安全控制技术工程实验室 |
四川省粉末冶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 食品加工与应用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
模式识别与智能信息处理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
药食同源植物资源开发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
成都饮用水源地保护研究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筹) |
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 四川动漫研究中心 |
四川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研究中心 |
四川学前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
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
四川景观与游憩研究中心 |
研究成果
截至2018年11月,自2012年以来,学校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及重大专项10项,其他国家级项目143项,省部级项目357项;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励92项,其中201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15年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1项;发表论文被SCI收录804篇、CSSCI收录467篇,获得专利授权684项。2016年以来,5名博士后进入学校博士后实践基地,获得3项国家博士后基金支持。
2016—2018年,学校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连续三年立项20项,排名在川高校前十;2017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10项,排名在川高校第六。2017—2018,学校连续两年科研经费超过1亿元。
学校川抗所主办的《中国抗生素杂志》在全国药学类核心期刊中排前十位。王清远教授于2014、2015、2016、2017年连续四年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以第二完成单位完成的《阿卡波糖原料和制剂生产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获评2014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学术资源
据2018年12月学校图书馆官网显示,学校图书馆纸质图书总量达218.56万册,订购中外文期刊1700余种,报纸54种,并新进了重庆智舍外刊服务系统,开通了文献传递;图书馆数字资源已达31TB,拥有电子图书138.4万册,先后购进了中外文数据库36个,资源类型覆盖期刊、图书、学位论文等,并自建了巴蜀名人资源库等7个特色数据库。
《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由成都市人民政府主管,成都大学主办的中国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自然科学类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刊登药学与生物工程、信息科学与工程、现代制造技术、建筑与土木工程等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方面的研究论文、研究报告。学报获得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被中国期刊网(CNKI)、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学文摘以及超星学术期刊“域出版”等多家知名数据库及文摘期刊全文收录。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由成都市人民政府主管,成都大学主办的中国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刊发文学、艺术、哲学、政治、法律、经济、管理、历史与社会学、语言文学、艺术、高等教育研究等方面的学术论文;学报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AMI”扩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引文数据库统计源刊、全国市属高校优秀学报、全国地方高校名刊、四川省社会科学特色学术期刊、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馆藏期刊。学报的“三国文化”栏目曾获“全国地方高校学报特色栏目”“全国地方高校学报名栏”“四川省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优秀栏目”,“口述史”栏目被评为“全国地方高校学报名栏”。
《教育与教学研究》由成都市教育局主管,成都大学主办,是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一批认定的学术期刊,是“全国地方高校精品期刊”,是四川省第一届、第二届社会科学特色学术期刊,四川省第三届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期刊被《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报告》引文数据库、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NSSD)、中国知网、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超星学术期刊“域出版”、中教数据库、博看网等收录。[4]
秀栏目”,“口述史”栏目被评为“全国地方高校学报名栏”。
《教育与教学研究》由成都市教育局主管,成都大学主办,是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一批认定的学术期刊,是“全国地方高校精品期刊”,是四川省第一届、第二届社会科学特色学术期刊,四川省第三届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期刊被《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报告》引文数据库、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NSSD)、中国知网、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超星学术期刊“域出版”、中教数据库、博看网等收录。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18年11月,学校设有14个二级学院,开办59个本科专业,涵盖艺术学、文学、管理学、教育学、经济学、法学、工学、医学、理学、农学10个学科门类;拥有直属三甲综合附属医院1所、附属幼儿园1所。
学院名称 | 专业名录 |
---|
机械工程学院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车辆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 建筑学、土木工程、测绘工程、工程管理、工程造价、环境工程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 数字媒体技术、通信工程、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自动化 |
药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 生物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药学、制药工程 |
商学院 | 财务管理、工商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审计学 |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 广播电视学、汉语国际教育、网络与新媒体、汉语言文学 |
外国语学院 | 商务英语、泰语、英语 |
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 | 会展经济与管理、旅游管理、文化产业管理 |
法学院 | 法学 |
中国—东盟艺术学院 | 产品设计、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动画、绘画、广播电视编导、音乐表演、艺术教育 |
体育学院 |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体育教育、休闲体育 |
师范学院 | 特殊教育、小学教育、学前教育、应用心理学 |
医学院(护理学院) | 护理学、口腔医学技术、临床医学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 |
历任领导
党委书记 | 任期 | 校长 | 任期 |
---|
尤超 | 1979 4—1983.8 | 刘铁山 | 1979 4—1981.1 |
刘天文 | 1983.8—19853 | 魏柏良 | 1985.3—1991.7 |
蒲修贵 | 1985 3—1991.1 | 杨启卫 | 1991.7—1997.2 |
魏柏良 | 1991.1—1994.7 | 张日新 | 1997.2--20052 |
杨启卫 | 1994.7—2000.5 | 吴光 | 2005.3—2007.11 |
屠火明 | 2006.2—2015.3 | 周激流 | 2007.12—2014.2 |
毛志雄 | 2015.3—2017.3 | -------- | ---------------- |
罗波 | 2017.3—2018.6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