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承担本科、研究生、继续教育和留学生教育四类培训任务,其中,“合训分流”类初级指挥生长干部学历教育是培训任务的主体;同时,还承担陆军武器装备科研、为全军装甲机械化部队提供技术服务、为总部机关决策提供业务咨询等任务。
学院编有基础部、机械工程系、控制工程系、兵器工程系、装备指挥与管理系、技术保障工程系、信息工程系、装备再制造工程系、外训系共9个专业系(部)和装甲兵装备技术研究所,还有研究生管理大队、轮训大队、教练团以及图书馆、教育技术中心、门诊部、通信站、汽车勤务队等直属单位。
学院坐落在北京市丰台区 卢沟桥畔,总占地面积6700余亩,全院总建筑面积58万多平方米。建有装备再制造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装备作战仿真中心、装备动力研究中心、装备保障研修中心、军体训练中心等实验室(专业教室)140多个,有射击场、战术训练场、装甲车辆综合训练场等训练场地10余个,各类教室100余个,教学场所建筑面积9万多平方米。学院建有以千兆以太网为技术支撑的园区网,拥有6.7TB数字图书文献资源。
近年来,学院的营院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营区满眼花团锦簇,处处星光璀璨。现代化设施,规范化管理,社会化保障,为教职员工和学员学习、工作、生活,提供了全面、细致的服务,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历史沿革
学院前身是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装甲兵工程系;
1961年以该系为基础在西安组建装甲兵工程学院(正军);
1969年迁址北京,与第二坦克学校合并为坦克技术学校(正军);
1976年更名为装甲兵技术学校(正师);
1978年更名为装甲兵技术学院(正军);
1986年复名为装甲兵工程学院(92年以前为正军,92年以后为军级);
1999年5月由总参谋部转隶总装备部。
2017年,陆军装甲兵学院以原装甲兵工程学院、原装甲兵学院、原装甲兵技术学院为基础重建,辖院本部(原装甲兵工程学院)、蚌埠校区和士官学校。
主要任务
为陆军培养具有军事指挥员素质的各类工程技术军官和具有工程师素质的军事技术指挥官;开展装甲装备方面的科学研究;面向社会培养经济建设需要的专门技术人才。学院以本科教育为主,培养博士、硕士、本科和大专四个层次的学生,轮训坦克师长、旅长、团长,培训外军留学生并受教育部委托培养地方本、专科大学生。
学院承担本科、研究生、继续教育和留学生教育四类培训任务,其中,“合训分流”类初级指挥生长干部学历教育是培训任务的主体;同时,还承担陆军武器装备科研、为全军装甲机械化部队提供技术服务、为总部机关决策提供业务咨询等任务。
学院设施
学院占地6789亩,总建筑面积58万平方米,建有装备再制造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装备作战仿真中心、装备保障研修中心、装备动力研究中心、计算中心等142个实验室(专业教室),拥有装甲车辆综合训练场、战术训练场、射击场等10个专业训练场。装甲兵装备技术研究所有油料光谱、人机环境等6个装备技术实验室和1个试验场、3个试验站。
各种教学科研、生活和文体设施齐全,建有现代化的教学楼、科技活动中心、图书馆、军体训练中心、游泳馆和综合实验楼等260多个实验室和专修室,9个综合训练场馆。已建成全军首家以千兆以太网为技术支撑的校园网,在校学员可通过校园网实现与互联网的联接。
师资队伍
有650多名教员和400多名专职科研人员。教员队伍中,硕士以上学历近70%。他们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获得者、装备再制造工程学科缔造者徐滨士教授;“全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获得者、著名仿真工程专家王精业教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还有“求是奖”获得者、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军优秀教师、军队院校育才金奖、银奖获得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者、总装“1153”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培养对象等一大批骨干教员。学院还广纳贤士,聘请了多名“两院”院士和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担任客座和兼职教授。